生在一個所到之處皆有美食的國度,令人嘆為觀止的不僅有種類繁多的美味佳肴,而且每道都有一個形象生動、活靈活現(xiàn)的名字,使人一聽便直抵心扉,難以忘記。在這眾多的食品名稱中,有些是以動物命名的,其實也許它們與這些動物風馬牛不相及,比如狗不理包子、紅燒獅子頭等等,但人們卻覺得這名稱恰如其分、自然和諧。
驢是鄉(xiāng)間常見的牲畜,與人類關系密切,于是有些食品名稱便與驢搭上了關系,盡人皆知的一是驢打滾,再者是驢蹄子面。驢打滾,是北京及天津等地的傳統(tǒng)小吃,因其之后一道制作工序是撒黃豆面,猶如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,因此得名“驢打滾”。而驢蹄子面則是地道的陜西面食。
驢蹄子面又稱懶人面,因為它的制作方法極為簡單,不像臊子面、刀削面、拉面那樣需要一定的功夫和技巧,即使是不擅長面食制作的生手,看上一遍也能學會。據(jù)說這種面起源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(nóng)忙季節(jié)。忙累了一天的農(nóng)民來不及做飯,于是匆匆和面,切成薄片,下入鍋中,煮熟后放上辣子潑上熱油,澆入陳醋即成。這種面吃起來筋道過癮、非常耐饑。久而久之,這種省事省力的面食做法便流傳開來,并有人給起了個神氣十足的名字——驢蹄子面。
在陜西乾縣,還有另外一種說法,說驢蹄子面的問世與建乾陵有關。當年,武則天選擇現(xiàn)今乾縣縣城北的梁山作為墓地,隨即開始大興土木,直至唐高宗李治臨終時仍未建造完畢。為了趕工期,工匠們夜以繼日,無暇做飯,于是用玉米面加水和硬后直接用刀切成面片,煮熟即食。因其口感筋道、形似驢蹄子,就被稱作驢蹄子面。據(jù)說到了乾縣,游過武則天墓,吃過當?shù)氐亩垢X,另外必須要做的事也就是嘗嘗這驢蹄子面了。
驢蹄子面起源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說應該有誤,但此說法也絕非完全沒有道理,那時驢蹄子面在鄉(xiāng)間確實極為盛行。在那個燃燒的年代,我還記得當時父母整天忙于出工,甚至晚上還要加班,家里就我們幾個年幼的孩子。母親來去匆匆,做飯要圖快捷,只有吃驢蹄子面。那時生活困難,吃的是玉米面片,也沒有如今那花樣繁多的臊子,就這我們已經(jīng)非常滿足,說吃驢蹄子比吃攪團好多了,因為攪團不耐饑,人們稱其為“哄上坡”,還是驢蹄子面吃了頂事!
如今驢蹄子面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美食。該面現(xiàn)在都是用精麥粉制作,臊子則更為講究。吃面時,先潑辣面,待油潑辣子的香味竄了出來,再加臊子。臊子一般是三樣,一是肉臊子,二是西紅柿豆腐,三是韭菜炒雞蛋。油潑辣子的香混合著炒韭菜或肉臊子的味,令人頓時涎水直流、胃口大開!端起大老碗,嘗一嘗這筋道爽滑的面食,一股豪氣油然而生!這時你會領悟,這面不僅形如驢蹄子,其耐嚼的口感也像驢身上的倔勁一樣,展現(xiàn)出秦人的堅韌與剽悍。這時你會明白,吃驢蹄子面,何止是在品一種味道,分明還是在感受秦人的樸實、豪爽與大氣。